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进入90年代的中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然而,科研经费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最大的民间科技基金——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成立10年走过的历程,也许会给人们带来某些启示。
1988年,中国科协捐款300万元成立了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前身)。
基金会成立伊始就得到不少海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周培源、钱学森、朱光亚、张维、林同炎等著名科学家也纷纷慷慨解囊,将个人的积蓄、稿酬、奖金、珍贵文物、书画捐赠给基金会。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捐赠成为基金会资本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这些科学家们在社会活动上也有他人难以比及的优势,基金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发挥他们的影响来募集资金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基金会的副理事长、石油界的老专家侯祥麟院士发起设立了3个专项基金:侯祥麟奖励基金、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和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基金总额近1000万元。这些资金都是侯老直接出面募集来的。
基金会募集资金的另一重要渠道是设立各种专项基金。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民政部批准,对不具备成立基金会条件的全国性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可汇集其自筹资金,设立专门用途的专项基金。十年来,基金会先后设立过90多个专项基金,现存86个。每年这些专项基金都要开展各具特色的公益性科技活动。
为了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影响,也为了增加基金会的资金实力,基金会在开展有影响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从“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到“迎亚运振华活动周”,从“千里爱心向东流”赈灾义演到希望工程园丁奖,从国际麻风节纪念大会到首届中国民间国际残疾人日助残大会,从大型电视教育系列课程《跨越世纪,面向世界500讲》到“共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百万公众学科学”活动,基金会越来越多地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这些活动有益社会,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充实了基金会的资金实力,也扩大了基金会的知名度。
聚沙成塔,汇流成河。经过10年的发展,基金会现有资金总额已达1.5亿元。募集资金的目的是用于科技事业。从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学生,到奋斗在异国的海外华裔中青年科学家,从煤炭石油战线到仪器仪表工业,从科学普及到土木工程,从药学到科技馆事业,基金会的奖励和资助范围覆盖了众多的领域。对于那些正处于科研事业转折时期,正积蓄力量准备奋力一搏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基金会的资助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人员陈肇雄、青年化学家白春礼等数百名受到资助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现在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新的成绩。得到资助的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10年来,基金会还资助了一些科研活动和一批重要的学术书刊。
基金会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把“蛋糕”做大。在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庆祝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上,科学家们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纷纷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基金会更多的支持、给予中国的科技事业更多的支持,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